服務台介紹
攤位介紹
提供有關原住民族科學節各項諮詢,以及各計畫工作人員進出管制、餐飲、停車登記等服務。
並提供民眾索取闖關卡,每集7點可至服務臺換取「科學玩具親子DIY」一項。服務臺將置三項「科學玩具親子DIY」活動。
DIY活動 吹箭的特化-紙火箭
吹箭是原住民打獵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別是在馬來西亞、婆羅洲及一些非洲地區。
台灣原住民如「邵族」、「泰雅族」,也會使用吹箭。傳統的吹箭包括一根吹管與數支吹箭。吹管是利用長薄的竹管,用火烤直後再打通內部竹節而成。吹箭的部份則利用細竹籤,前端設法變尖變硬,尾端則利用棉花、羽毛等物使其澎膨大。將吹箭塞入管中,利用口吹的強大氣壓,迫使箭筆直射出。由於吹氣的力道相較於弓箭力道小,故吹箭是射程短的武器。台灣原住民的吹箭不沾毒(南美洲則可能使用蛙毒),通常在夜間用來狩獵樹上的小動物,如鳥或飛鼠等。
現今狩獵的機會少了,但我們仍可利用吹箭的原理來製作科學玩具,但我們不將箭放在吹管內而是套在吹管外。利用輕薄的紙,製成安全的吹箭,並利用空氣的流體力學原理來使箭飛出的方向趨於穩定。
DIY活動 爬樹專家–爬昇蟬
檳榔對許多原住民族來說,是重要的禮俗及生活用品。它們總是結果在高而又細長滑溜的枝幹上,如欲採摘,有時頗令人望而生畏。聰明的先人們,利用簡單的裝置來提高摩擦力,並利用身體的一動一靜來完成間歇裝置,而向上爬升,順利完成採摘檳榔的任務。
利用相同的原理,我們也可以製成科學玩具,寓教於樂,好玩又有趣。
DIY活動 發聲誘捕–鴨笛
早期布農族的獵人在山上打獵時,會利用山羌群聚好奇的性情,製作「狩獵羌笛」來誘捕山羌。羌笛的製作是取一段指頭般粗的箭竹,一端留有竹節,另一端平直。用刀從平直的一端側輕輕中剖一刀,並將中剖兩側稍修導角,當作口吹端,在來回搓揉箭竹後,於口吹端用力吹氣,便會發出,如山羌受傷時的叫聲。通常野生山羌十分謹慎瞻小,要獵捕現身的山羌不易。但由於山羌具群聚與好奇的性情,在山林中聽到同類呼叫時,通常會循聲出現,因此便成為隱身躲藏的獵人標的。而國外也有部份獵鴨人士,也利用特製的鴨笛誘捕野雁或野鴨。
我們知道,聲音通常是透過「振動」而產生,利用高速的氣旋或氣壓,可使一些材料快速振動而發出聲音,羌笛與鴨笛即是利用了這些原理而製成。讓我們也來試著做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