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 主題介紹

文化融入數學課程發展之左思右想

主題簡介

       原住民族國小學生的數學教材可以長什麼樣子呢?研究者與在職教師組成「共學探究社群(Co-Learning Inquiry Community,CLIC),透過共同探究數學教學實務的議題,透過共享的知識進行探究,來提升數學教與學的品質;發展了兩種不同取向的課程分別為取代式與補充式文化融入數學課程。

       取代式數學課程以「課程為本、文化為輔」,透過跨版本數學教科書分析,以數學問題為單位,針對問題呈現的情境與表徵,以及編輯者背後的思考角度等三方面進行分析,以了解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優缺點與特色,再結合對於原住民學生數學學習的理解,設計成可取代現行教科書使用且更親近原住民文化的數學教材。

       補充式數學課程是以「文化為本、課程為輔」,以學校已經發展的民族文化課程為底,教師從文本中找出相對應的數學概念,並挑選學生學習較困難的概念去設計數學題目,設計出文化活動中所蘊含的數學概念與課程,數學問題呈現的難易層次提供學生從「低地板→高天花板」的學習經驗,此教材可為跨領域課堂使用,如文化數學。

     本計畫以靜態的圖片與影片說明,並展示出計畫的研究成果-課程發展與課程呈現,也請試著動手做做看我們發展的數學問題~

課程發展歷程-與中高年級教師討論怎樣解題單元的間隔問題表徵呈現(台東vusam實小)。

課程發展的歷程-由五年級教師做設計單元教學後分享討論(高雄多納國小)。

文化融入取代式課程-六年級(上)分數的除法單元之情境扉頁,以文化情境收穫祭作為進入此單元的橋樑,數學問題的情境也以收穫祭內容設計。

文化融入取代式課程-六年級(上)分數的除法,活動四 異分母分數的除法,也以紅字及人物適時的概念提醒來協助解題。

文化融入補充式課程-高年級適用,由高雄樟山國小高年級教師社群設計,主題獵人,數學概念周為長與面積,以繪本我的獵人爺爺中片段情境作為文本,據以設計數學問題。

文化融入補充式課程,由文本內容延伸設計數學問題,題目的情境具當地文化與生活化,問題層次明顯由簡到難。

計畫成果海報

(滑鼠請移到畫面上才會顯示有下一頁)

主題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