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向學生們,介紹來義部落的遷村歷史。並且在過程之中,向大家娓娓道來部落千百年的生活景象,以及所經歷到的天災人禍,促使部落不斷地找尋更適合當下生活的區域。
在課堂中,老師與學生們討論,在口述歷史之中,偌大的部落為何想要傾力將所有一石一木都搬移到新的地點,重新安身立命的原因:1.人口增加,土地和水資源已經不夠用了2.頻頻遭受到敵人的攻擊3.發生不可思議又無法解釋的現象4.其他部落的邀請5.遭受到無法承受之天然災害的侵襲
過去,部落依據與台灣土地相處千百年所累積之原住民族知識,所推論出來的遷村選址要點:1.水源充足的地點2.不易受到天然災害影響的地點3.非傳統禁忌的地點4.不選擇傳統地域命名但是,時至今日,選址受到國家政策的侷限,只能在政府的規範中做選擇。
面對天然災害必定在某個時機點出現,以及人為災害隨機臨時發生,我們在其產生之前,就需要做好相關的因應措施,以減少災害發生破壞與傷亡。在其產生之際,也要視當下混亂情況,進行應變,以遏止災害損失。最後則是對於復原損傷,讓生活能夠盡快地恢復日常般順利運行。
在課堂中,讓學生們分組進行討論,減災、整備、應變和復原之當代科學教育防災的行動應該具備哪些事項:
第一組:1.準備防災用品、急救包、逃生路線 2.搬走倒下來的樹
第二組:1.準備逃生圖 2.選擇安全的地方避難
第三組:1.準備急救包、規劃逃生路線、用膠帶固定住門窗 2.撤離危險地區
第四組:1.準備糧食、清理水溝 2.清理掉落下來的東西
老師帶領學生們,利用保麗龍板製作一層又一層的等高線,然後堆疊起來以拼湊出立體型態來義部落傳統領域地圖。之後,再以GPS定位之相關資料,將傳統地名標註於地圖之上,以及說明地名所蘊含之環境人文意義,加深學生們對於自己部落及其所涵括之景觀的連接
計畫主持人與學校老師們一同討論計畫之執行、課程之安排、部落地理環境與河川溪流之相關知識,並且彼此教學相長。
老師帶領學生們進行實地踏查,利用過去照片與現在地景之間的對比,讓學生看到自然災害對於部落的破壞度之強大,以利更深刻地體悟到防災的重要性。
在部落踏查的途中,經過昔日風災中遭受淹沒的房屋,學生看見滿滿的砂石沖進去這間房屋的客廳,並且佔據其中,紛紛地討論這樣的房屋,若是要清理,不僅是大費周章,也是所費不貲,更不論視拆除重建了。
只能希望它的存在,可以作為記取防災重要性的教訓。
學生專心地寫的學習單,將這一路上所看、所聽、所思的想法,跟一題題的問題進行交流,然後,把想法化成文字書寫出來,成為自己對於與災害互動最具題的作為。
(滑鼠請移到畫面上才會顯示有下一頁)
2021-tpe-C5act
2021-tpe-C5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