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主題介紹

部落與我 — 都市原住民高中生的部落探究之旅

主題簡介

        都會地區學校在開發原住民族教育課程時,須面對文化學習情境不易建構、學生族群多元等課題。本研究在106-109學年度新北市樹林高中原住民專班師生合作,進行實驗教學,發展出「部落與我」課程(名稱暫訂),係以「部落」為主題,以「部落為本學習」和「探究導向學習」為模式,學習成果設定為完成一件展現再認識自己部落的作品(如部落摺頁)。透過由親而疏(自己->家族->部落)、由近而遠(樹中校園->鹿角溪人工濕地->崁津部落)學習單元的逐步引導,學生均可完成兼具知性與感性的部落作品。在探究自己部落的過程中,學生不但習得多技能,對部落的關懷之情油然而生,與部落連結均明顯增強,而所產生的成就感與自信心遠超過預期。本課程具有統整課程性質,並架構於多個學科共通的大概念,12個學習單元均可獨立運作,很容易轉化至普通班級進行教學。曾有同學分享,這個課程讓他在樂舞藝能之外,從不同面向學習如何成為原住民。還有一位同學,因為獲得有保障且穩定的工作而決定休學。所有族群或部落的永續發展,都需要不同才能的年輕人,學校提供激發潛能的學習機會了嗎?被現實生活磨出的早熟學生,需要什麼樣的民族教育和國民教育課程呢?這將是研究者持續的反思。旅程還在進行中~

研究夥伴樹林高中原住民專班學生族群組成多元,阿美族約佔半數以上。學生原鄉部落分布廣泛,以花東縱谷和海岸的部落為主(左),例如,花蓮縣瑞穗鄉紅葉部落(右上),臺東縣成功鎮麒麟部落(右下)。黑色方形—樹林高中、黑色空心點—全臺部落、紅色圓點—第11-13屆原專班學生所屬部落分布。空拍照片為臺灣師大地理學系地形實驗室提供,林文毓與游牧笛攝影(右上)、蔡承樺攝影(右下)。

都市原住民學生疏離「自然、鄉村、部落」,本課程採用「校園學習、校外演練、部落應用」教學策略,提供多元的戶外學習情境,包含樹林高中校園(黑色方框,左),鹿角溪人工濕地(編號1,右上)和崁津部落(Patamatangan)(編號2,右下)。空拍照片為臺灣師大地理學系地形實驗室提供,蔡承樺攝影。

具象可見的地圖、影像與地面、空拍照片等,可幫助學生增強對部落的真實感,以及學習從多面向的角度觀看部落,而有助於返鄉踏查時發現環境或社會議題。

學生手繪部落心智地圖,指出對自己有意義的地點,有助於規劃返鄉踏查,而且部落的存在逐漸具體而真實。

在鹿角溪人工濕地的河濱環境,學生練習讀圖、建立野外環境的空間感受,辨認原住民族植物與觀察植物生長環境,並希望發生學習遷移,將此經驗應用於觀察自己的部落。

本課程配合原專班學生經驗,前往桃園市大溪區大漢溪畔崁津部落踏查學習,與族人面對面交流,認識原住民在都市的「新原鄉」。

學生與崁津部落耆老交流,不但學習如何訪談,更可聆聽都市原住民的奮鬥歷程,與其生命經驗有所呼應。

為深化學習經驗,每次戶外課程後都要合力完成一項作品。例如,崁津部落踏查之後,大家合作製作部落海報,除了表達感謝,更引導學生反思都市原住民部落存在的意涵。

本課程主要學習成果是一份學生自己部落的作品,並於期末進行公開發表。這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第一次完成一份兼具知性與感性的關於自己部落的作品,學生的自信心與認同感都顯著提升。

研究夥伴樹林高中原專班是個溫暖的大家庭,誠心接納與全力協助本計畫的進行,合作發展出「部落與我」課程(暫訂)。主圖:第11-13屆原專班師生大合照,插圖:第10屆原專班學生合影。這個課程恰如其份的鑲嵌在原專班既有的文化課程上,兼顧原住民族和國民教育,並落實108課綱素養導向學習,這是一個共學、共好的歷程,感謝有你!

主題海報

(滑鼠請移到畫面上才會顯示有下一頁)

計畫成果海報

(滑鼠請移到畫面上才會顯示有下一頁)

主題影片

都會高中原住民專班之部落為本與探究導向學習的課程發展 (Development of tribal Community based learning for UIHS students)